卓群心理高质量父母陪伴训练营第二期--学员分享
添加时间:2017-6-20
猫头鹰的眼神
猫头鹰是一种长相怪异的鸟,它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所以很少有人见到这种神秘的鸟的真容,三十多年来我也只是见过这种鸟的图片。直到有一次在快过年的时候,我带着我的两个七八岁的孩子去赶集,在卖花鸟的地方,孩子们发现了一只猫头鹰被关在笼子里等待出售,孩子们把我拉过去,说爸爸你看它多可怜,咱们买下来放了它吧!
我认得这是一只成年的猫头鹰,怪模怪样地站在笼中,机警的眼神里流露着英雄落难的悲哀,充满灵性的目光直视着我的眼睛,像是能看透我的内心,也许在猜测我是否能够救它。它的眼神中没有哀求,却让我读出了它对我的信任。最终我买下它,打开了笼盖。它看了我一眼,扑棱一下就飞出来,展开它有力的翅膀飞向了高空。目送着它向天际飞去,孩子们焦急的小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我和孩子都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那份重获自由的感觉真的让人很开心。
前几天,偶然看到卓群里的王克丽老师发了一篇文章,介绍了高卫星老师家庭教育课的情况,里面介绍了一本绘本《小猫头鹰》,图片上有三只呆萌的小猫头鹰,我从它们的眼神里看到了可怜、难过、委屈和失落。它们的眼神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感到纠结。我不知道我从未谋面的传说中的高卫星老师又会给出怎样的解读?
绘本阅读,四两拨千斤,简短的故事中隐喻了生命的深远道理
如果要追溯绘本的历史,我想小人书(连环画)应当算是中国最早的绘本了吧。记得小时候(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候的父母忙于解决生活温饱的劳作,家里的孩子得不到照顾,更谈不上家庭教育,父亲非常严厉,简单粗暴,孩子动辄得咎,母亲除了在田间劳作,还要回家做饭、喂猪、养鸡,身心疲惫,心情烦躁,没有太多时间和好心情顾及孩子,那是一个孩子普遍缺爱的时代。
晚上睡觉时,我常听到父亲悉悉索索在一盏煤油灯下翻书的声音,我就很好奇。第二天醒来,我就去看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吸引他,却看到是几本不知从哪淘来的旅游杂志,上面带有彩色异域风情的画面深深的吸引了还不识字的我,然后就装模作样的“读”起来。后来上了学,识了几个字,我渐渐发现了小人书的美妙。我和弟弟把一分一分的零花钱攒起来,步行到10里开外的集市上买一本喜爱的小画册,一起津津有味的阅读。那时候图画都是黑白的,上面是生动的图画,下面是几行讲述故事的文字。在小人书里,我们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智慧,奇异的画面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丰富了我们内心的世界。正是这一本本的小人书温暖了那个冰冷的荒漠化的童年。现在回想起来,感到有意思的是,步入中年的我为什么对小小的儿童绘本那么感兴趣,也许就是童年的读书经历在内心留下的种子吧。
反思我的读书经历,我发现了一条规律,儿童对于图画语言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早于文字语言的,这和人类语言的进化历程是相一致的。所以选择最适合儿童能够接受的语言读本—绘本才是最有效的。过于“高大上”的抽象的作品远离了孩子的心理年龄,超出孩子的语言水平,是近乎无效的读本。儿童绘本可谓是一种教育智慧的结晶。当一种表达形式越是简单,就越易于接受,也越易于显现本质,简单中蕴含了智慧。
当然小人书这种较原始的“绘本”与今天的绘本比较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单调的黑白色、粗糙的纸张、过多的文字、过长的故事情节,这些都不适合学龄前儿童阅读,更主要的是它不是依据儿童的特有视角来创作的。今天专为儿童创作的绘本更好的发挥了对于儿童的思想启蒙作用,里面具有“异域风情”的画面和巧妙的故事情节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儿童的视角设计的画面和文字会丰富孩子们的感受,温暖孩子的内心,抚慰心灵的伤痛。
以前我只是看到了绘本的教育价值,可是高卫星老师却发现了绘本内在自我的疗愈作用。将儿童绘本和心理的疗愈结合起来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真是独具慧眼!高老师首先带我们从对图画的感觉入手,直接连通我们的潜意识,通过对由感觉产生情绪的逼问:“这是谁的感受?”“你怎么了?”让我们瞬间观照到内在的小孩,真是高超之至!在高老师讲绘本《小猫头鹰》的过程中,她让我看到了自己童年时曾经经历的分离焦虑,重新建构起内在的安全感,还让我认识到眼神对内心重要的投射意义。
除此之外,更让我感兴趣的是绘本的隐喻功能。最初接触绘本是从李欧·李奥尼的《小黑鱼》开始的。有一段时间,我对日本人为什么有如此团结一致的国民性很感兴趣,在有关资料的阅读中提到了《小黑鱼》这篇文章,进而我阅读了这本儿童绘本。用《小黑鱼》的故事隐喻日本人的团体意识真是绝妙。在生活中,我发现隐喻无处不在,比如,成人玩笑中对性生活的隐喻,古诗文中梅兰竹菊对高洁之士的隐喻,寓言《农夫和蛇》对恩将仇报和明辨是非的隐喻,童话《皇帝的新装》里对虚伪和愚蠢隐喻,电影《回归》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对民族精神的呼唤的隐喻……。而对于从上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让孩子阅读绘本,运用活泼浅显的文字和生动形象的图画讲述了一个个简短的故事,同时用隐喻的方式将其中蕴含的道理像一颗种子种在了孩子幼小的心田,这种教育方式是极为智慧的。这么多年来,与心理学接触日久,更是发现了心理咨询技术中隐喻手段使用的普遍性。可以说每一个投射测验和治疗都是对隐喻的一种巧妙运用。为什么隐喻具有如此大的作用呢?作为一种表达手段,在疗愈性的故事中使用隐喻,可以将现实中的直接伤害投射到故事中,被隐喻了形象与现实的冰冷和残酷产生了距离,可以让人以局外人的身份较冷静的看清了故事里角色的恐惧,从而避免了对当事者的直接的伤害。不仅如此,加入隐喻的故事还会对行为或状况恢复健康或平衡起到帮助或引导作用,也就是故事的教育意义和疗愈价值。在澳苏珊·佩罗《故事知道怎么办》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试着想象一下:有一个故事,是为一个喜欢掐人的孩子创作的,然而故事中没有任何充满想象的隐喻——换言之,故事直接讲述一个孩子常常掐别人,当其他孩子拒绝和她做朋友以后,她学着不去掐人了。如果在班上讲这样一个故事,由于它缺乏隐喻,无法让听者“浮想联翩”,班上的小朋友自然想要找出故事说的是谁,接着老师就有可能被某个孩子的叫喊声打断,“瑞贝卡也是这样,她总是掐人”。
现在我们依然以此为例来创作一个带隐喻的故事:从前有只小螃蟹,大家一点儿都不喜欢他。他的脾气很坏,总是挥舞着大钳子掐别的小动物,把大家都弄伤了,他的朋友们都很讨厌他这样……
现在,在故事中引入一些“障碍”隐喻——章鱼、海星、海鸥。他们对螃蟹很恼火,打算对它实施一些不太友好的惩罚。接着,海龟以智者和帮助者的身份登场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个更“有帮助的”隐喻是用海藻织成的手套,它让小螃蟹的钳子变得温暖而舒适。故事的解决方案是,小螃蟹开始自觉自愿地管住自己的钳子——最后手套散开,被海浪带走了,而小螃蟹也能和朋友们相安无事地在一起玩耍,不再伤害他们了。
往更大处说,我认为隐喻是所有艺术创作的精神内核。抽象的隐喻会产生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使一个哈姆雷特的会引发一千个个体的投射。这正是伟大的艺术作品意味无穷、传之久远的秘密所在。余秋雨说,伟大的作品,都是有半透明外壳的内外两层结构。伟大的作品可以通过美丽的半透明的外壳,能够看到更美丽的内核——全透明的很无趣,跟说教与口号没分别。我猜测,如果外层是陈述,内层自然是隐喻。
系统观念—被我们遗忘了的传统智慧
我们都认为高老师会一开始就讲绘本,没想到她却讲起《黄帝内经》,这种把胡萝卜放在后面的方法很容易抓住听众,也是延迟满足的一种巧妙运用。年轻时,初次接触《黄帝内经》时,我就被古人的那种全方位的、宏伟的系统观念所震撼和折服。“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遵时令、节饮食、慎起居、调情志和养生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尤其对四季养生的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论述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更是让人印象深刻。阴阳的对立统一和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真是博大精深的智慧。高卫星老师在跟我们讲授家庭教育时,就从中医的望闻问切进行导入,从天道地道引出人之道,从中医的辨证施药类比出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系统流程,真是巧妙的教学导入啊。我是一个中学数学教师,在从事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的理解整体思想、系统观念的重要作用,也感受到这种思想建立的困难,因为作为个体的人是有其局限性的,人很难跳出个人眼界的局限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局部。当一个人善于运用类比的策略理解新的事物,运用整体思想解决问题,习惯于系统的建构知识的时候,他(她)无疑是智慧的。在后面的讲授中,高老师教会我们如何通过了解儿童的吃、睡、玩、学来发现问题,给出100条可能的“病因”来对照检查,最后教会我们如何开出修复孩子早年创伤的药方,给出了一个清晰、科学、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路径,简单而明了,具体而实用。对于问题的分析,高老师在设计上既有接地气的普适性,又有层次性和序列性,于浅显的表象下让我们看到课的深度。道不远人,能够拾阶而上,又仰之弥高,空间无限,这是大师的风范。
卓群绘本阅读指导师(初级班)(7月)课程信息
时间:2017年7月21日—7月23日
地点:临沂市兰山区金雀山路(53号)方志馆院内东二楼办公室
课程价值: 3800元
早鸟价:7月15前缴费3480元;
7月15日前团报:3180元 ; 三人以上享受团报
本次课程人数限额:为保证课程品质,限额35人(前20名缴费学友将获得高卫星老师亲笔签名的绘本《小猫头鹰》一本。)
报名联系人: 0539-8317858办公室、15562979996王老师(微信同步)
(微信二维码)
汇款方式:
微信转账:1556297996 王克丽
支付宝:15562979996 王克丽
银行转账:
农业银行(山东省临沂市临西支行)
6228 4818 2237 5449911 王克丽
收款人:王克丽
提示:缴费时请标注学员的名字,并微信通知王克丽老师
浏览次数: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