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猜疑心理
添加时间:2012-6-28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总是伴随着种种心理因素,其中有些对人际交往是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如对自我和他人的正确认知,开朗乐观的性格,宽容大度的胸怀等,有些对人际交往是起阻碍作用的,如羞怯、猜疑、孤独心理等。了解阻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产生的原因,并自觉消除这些心理障碍,才能有效地进行人际交往。
猜疑心理的调适
“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事实表明,猜疑是破坏人际关系,影响人际正常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猜疑有时甚至还会造成人际关系严重冲突。某大学一位学生,积极上进,在其一位已入党的同学的直接帮助下,进步很快,并提出申请,要求入党。平时两人的关系很好,以为这批发展党员肯定没有问题,谁知却没有成功。于是这位要求入党的学生开始怀疑那位同学在支委会上没有为他讲话,甚至讲了不利的话。觉得那同学有时看他说话不自然,便更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觉得俩人表面上关系不错,实际上是利用自己。两人关系开始疏远。
那么,什么是猜疑心理呢?
所谓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的复杂情绪体验。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大都免不了猜疑,只是程度不一。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或是无中生有,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瞧不起自己,算计自己。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人人不可交。
猜疑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错误的思维。美国的一位心理医生在他的《美好的心境》一书中写道“多疑所引起的抑郁情绪均起因于错误的思想。”猜疑一般总是以某一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的。这种思考从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想假想目标。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列子•说符》中的一则寓言说有一位樵夫上山砍柴丢了斧子,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形成一种消极的思维定势。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行举止、神色仪表,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其实,斧子是樵夫自己将它丢在山上了。
2、个性中缺乏自信。心胸狭窄、缺乏自信容易产生疑心。一个不自信的人,看到别人在谈话,就以为在议论自己。某大学有个学生许多人曾当面说他年底准能担任学生会职务,结果竞选没有上,感到很意外,想起有一名同学曾同自己合不来,便猜疑是他从中搞了鬼,讲了他的坏话。没有竞选上学生会干部,就猜疑别人从中捣鬼,多半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言行不够自信,才怕别人拨弄是非。
3、客观的流言蜚语。听信谣言,也会产生猜疑心理。当个人没有达到预想目标产生失败时,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是帮你客观分析原因,而是造谣中伤别人。受失败的情绪干扰,又听信谣言,就更容易产生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间的蛀虫,和谐人际关系之大忌,那么,怎样去克服它呢?临沂卓群安心家园给出以下建议:
1、首先需要培养理智,切忌感情用事。当出现猜疑念头后,要督促自己去寻找证据。比如,你在猜疑别人是否议论你时,应先回忆,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自己是否引起过什么事端,是否有人在近期与你发生过争执等。如果疑点很多,证据实在、确凿,你应以诚恳的态度,鼓足勇气找对方坦率交换意见。如果证据不足,主观推测,演绎过多,甚至带有很强的想象色彩,你就该尽快否定自己的猜疑,用暗示法提醒自己不要想得过多,别把人想得过坏等等。
2、学会知人知己,以防止猜疑心的出现。猜疑心有时是在相互不了解的条件下产生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在短时间内认真观察他人、了解他人,把握其性格特征、处世方法等,你就不会无端地去怀疑他人。比如当你知道某人为人正直、诚恳,极端厌恶说别人坏话时,你就不会怀疑他在你背后捣鬼。当你能正确估计出自己在周围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以及留给别人的印象后,也不会随便猜疑别人是否跟自己过意不去。
3、运用“自我开脱法”。即一旦产生猜疑心时,就暗示自己:人生在世,何能不受他人议论!走自己的路,让他人去说吧!使自己从中得到解脱。
此外,还要注意不听信流言,对小道消息或通过不正当渠道传来的、似是而非的信息,只能抱着参考的态度听,不能以此作为判断依据。一定要避免偏听偏信,才不会引起误会和猜疑。
浏览次数: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