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孤独心理
添加时间:2012-6-28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总是伴随着种种心理因素,其中有些对人际交往是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如对自我和他人的正确认知,开朗乐观的性格,宽容大度的胸怀等,有些对人际交往是起阻碍作用的,如羞怯、猜疑、孤独心理等。了解阻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产生的原因,并自觉消除这些心理障碍,才能有效地进行人际交往。
孤独心理的引导
青年时期是结交朋友的时期,又是容易产生与世界隔绝的孤独心理的时期。大学生虽然生活在多姿多彩的校园中,不免有时也会产生孤独与寂寞之感。新同学来到学校,人生地不熟,如果没有人同他交流思想感情,没有人理解体贴他们,就会产生孤独寂寞心理。性格内向不善交流的同学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不顺心的时候,也会出现孤独寂寞。
心理上的孤独并不等于一个人独处,它是人的一种情绪体验。而独处是一种离开他人的客体状态,不是一种主观体验。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孤独,往往产生于那些虽有表面接触,但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们。事实上,不管你是置身于人群,还是独居一室,只要你对周围的一切缺乏了解,和你身外的世界无法沟通,你就会产生孤独感。
粗略地去考察人的孤独感,大致可分为两类,外在的孤独和内在的孤独。
边疆哨所的军人,驻守孤岛的士兵,长期工作在高山气象观测站的科技干部,他们远离亲人朋友,在工作之余没有与更多的人相互交往的机会,没有丰富多余的精神生活,不免有时感到孤独。但是他们虽然远离城市和亲人,从事的却是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的崇高的事业,虽然“孤独”却意义非凡。内在的孤独则是一种最深层次上的心理体验。这种孤独就是身处人群之中,但内心世界却与生活格格不入。它常常是朦胧的,不可名状,是十分有害的。人是社会化的高等动物,与其它一切动物根本的区别,就是人过社会化的生活。因此,人的一切包括思想、学识、才能等等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存在,离开了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人的本性与人格都不能保持完整和健康。
德国青年心理学家斯普兰格,在他的著作《青年心理》一书中,曾生动地写道“没有谁比青年从他们的孤独小房里,更加用充满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的了。没有谁比青年从他们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界世界的了。没有谁比青年更加向远方世界大声呼唤的了。”我们青年大学生也是这样,渴望摆脱心理上的孤独寂寞感,寻求友谊和温暖;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关心、爱护、体贴和帮助;渴望作为一个人格独立的人,被社会所承认和尊重。
是什么原因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孤独寂寞感呢?这主要是由青年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青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生理上的急剧发展变化和性成熟;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自我分析水平的提高;情绪不稳定和易于兴奋;逻辑思维的新发展等等特征,青年正处在人的生命发展全程中的半成熟时期,他们刚刚走过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幼年时期,童心未泯,似懂非懂,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刚刚建立和逐渐巩固,处在象是孩子又不是孩子,象是成年人又不是成年人的发展阶段。青年人往往自以为很成熟了,但社会和成年人却仍旧把他们看作是孩子;这样,青年们委屈地感到自己不被社会和成人所了解,因而常常有莫名其妙的孤独感。患有孤独心理的大学生,一般对投身的事业缺乏炽热感情。孤独心与事业心是密切相联的,一个有强烈事业心的人,一般是不会产生孤独心理的。
另外,深度内向型性格的大学生也容易产生孤独感。这是因为他们的自我中心观念比较重,他们往往对外界事物和周围人群,表现得淡漠寡趣,难于合群;思想方法比较趋向于抽象、紊乱;行动上经常终日忙忙碌碌,显得紧张而又急迫;他们的内心深处有比较强烈的抗拒感;喜欢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内心世界的小天地里,因而十分孤寂。
孤独的荒漠使人迷失,寂寞的火山使人恐惧,有什么办法呢?
临沂卓群安心家园的建议是:
1、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愿意从事帮助他人也有利于自己的事。让人在你的所作所为中了解你、尊重你。
2、多参与集体活动,为参与而参与,不必希望要求立即获得回报。参与集体活动的主要价值,在于学习社会能力,并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并了解你。
3、练习自我表达能力。自我表达除了朋友之间的感情表达,还有个人意见与才能的表达。恰当的不引起误会的表达方式是可以学习的。
4、练习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尊重大家所一致达成的决定。先要做到与别人和谐共处,然后才有可能培养出感情。
5、打破孤独的僵局。跟人们相处时感到的孤独,有时候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这是因为你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就像你突然来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度一样,你无法跟周围的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也无法进入那种热烈的气氛里面,你不由自主地觉得自己很孤单。而他们之中那种热烈的气氛更是衬托出你的被冷落。如果这种情况在心理上已成为定势,就害怕与人相处。这时候,就更要承受虽身处人群而感孤独的压力,要战胜过去的自我。要打破这种局面,唯有“忘我”。想一想你能为人家做点什么,这很有好处。记住:温暖别人的火,也会温暖你自己。
浏览次数:1931